一区二区三区福利-一区二区三区成人-性开放视频-性开放耄耋老妇hd-色偷偷伊人-色偷偷亚洲-全国男人的天堂网-全程偷拍露脸中年夫妇-哪里看毛片-哪个网站可以看毛片-久久艹免费视频-久久艹久久-国产香蕉在线视频-国产香蕉在线观看-大陆女明星乱淫合集-大陆明星乱淫(高h)小说

Image Modal
全國

熱門城市 | 全國 北京 上海 廣東

華北地區(qū) |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東北地區(qū) |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華東地區(qū) |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華中地區(qū) | 河南 湖北 湖南

西南地區(qū) | 重慶 四川 貴州 云南 西藏

西北地區(qū) |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華南地區(qū) | 廣東 廣西 海南

  • 微 信
    高考

    關(guān)注高考網(wǎng)公眾號

    (www_gaokao_com)
    了解更多高考資訊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高考總復(fù)習(xí) > 高考知識點 > 高考語文知識點 > 2022高考語文 · 高考必背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2022高考語文 · 高考必背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來源:高考網(wǎng)整理 2022-04-14 10:51:32

[標(biāo)簽:語文知識點 高考語文]

  一、姓名和稱謂

  (一)人稱姓名

  1.直稱姓名(或名)

  (1)用于自稱。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2)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例如:不幸呂師孟構(gòu)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丁粗改箱洝岛笮颉

  (3)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读H藺相如列傳》

  (4)尊者對卑者稱名。例如:求,爾何如?《論語》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齋名、謚號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例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xué)已二年。《送東陽馬生序》

  (2)稱號。例如:五人者,蓋當(dāng)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段迦四贡洝

  (3)稱謚號。例如:稱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范仲淹為文正公。

  (4)稱齋名。例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例如: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2)稱爵名。例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后人以武侯相稱。

  4.稱籍貫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稱郡望

  例如:唐代詩人韓愈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6.幾項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队伟U山記》

  7.唐代還有種特殊稱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長幼排行來稱呼

  例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8.特殊稱謂

  (1)職業(yè)+人名。例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莊子·養(yǎng)生主》

  (2)姓+之+人名。例如: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二)謙稱、敬稱、賤稱

  1.謙稱

  (1)王侯自稱

 、匐蕖”緸楣湃俗苑Q之詞,意謂“我”“我的”,后為皇帝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為始皇帝。《史記》

 、诠讶恕』实鄣闹t稱,譯為“我”。例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酃隆』实弁鹾畹闹t稱,漢以后盛行,譯為“我”。例如:

  權(quán)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赤壁之戰(zhàn)》

  ④寡君 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君主。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莶还炔簧,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例如:

  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2)臣子自稱

 、俪肌≈t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例如: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诶铣肌」倮魧鞯淖苑Q。多指年長者。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稇(zhàn)國策·趙策》

  (3)一般人自稱

 、倨汀≈t稱,譯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秷笕伟矔

 、谟蕖∮薮赖娜,謙稱,譯為“我”。例如:愚謂大計不如迎之。《赤壁之戰(zhàn)》

 、勰场〈孀约旱拿郑t稱,譯為“我”。例如:

  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洞鹚抉R諫議書》

 、苄∪恕≈t稱,譯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蹲髠·隱公元年》

  ⑤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例如:

  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薏徊拧”疽鉃闆]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例如: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報劉一丈書》

  ⑦不肖 即“不似”“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多用于長輩死后。例如: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韓非子·功名》

 、嗖回(nìnɡ) 同“不才”。例如:不佞寢疾,不能趨走!稇(zhàn)國策·趙策二》

 、岷髮W(xué) 學(xué)者或讀書人的自稱。例如:零邑后學(xué)田玉書石!冻枎r銘》

 、赓v子 謙稱自己。例如: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無家別》

  (4)女子自稱

 、冁」糯鷭D女對自己的謙稱,譯為“我”。例如: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谫v妾 女子謙稱。例如:賤妾留空房。《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謙稱,譯為“我”。例如: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5)自稱家人

  ①家嚴 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诩掖取∨f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

  ③舍弟 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里人,稱呼前常加“舍”。)

 、茏厩G 舊時一般人家丈夫?qū)ζ拮拥囊环N稱謂。“荊”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又作“山荊”“荊室”。

  ⑤賤息 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zhàn)國策·趙策》

  ⑥犬子 對人稱自己的兒子。例如:

  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耳p鴣天·為老母壽》

  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國演義》

  ⑦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兒。

 、嘞⑴」湃藢ν馊朔Q自己的女兒為“息女”。例如:

  臣有息女,愿為箕帚妾!稘h書·高帝紀(jì)》

  ⑨小女 對人稱自己的女兒。例如:貧賤有小女!端问贰

  2.敬稱

  (1)稱君王

 、俦菹隆Φ弁醯淖鸱Q,譯為“您”。例如: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nèi)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趶R號 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海瑞傳》

  ③殿下 古代對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殿”即“宮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稱殿,丞相府中只可稱殿,不能稱宮。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侯王為“殿下”。唐以后只稱皇太子為殿下,侯王不稱。

  (2)稱臣子

 、禀庀隆」糯鷮浀囊环N尊稱。麾是古時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為將帥指揮權(quán)力的象征,故以此稱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度龂·吳志》

 、谧阆隆∈窒氯。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

  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刺秦王》

 、蹐(zhí)事 侍從。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zhí)事,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稜T之武退秦師》

  ④閣下 尊稱,譯為“您”。例如:側(cè)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杜c于襄陽書》

 、葑笥摇≡谧笥业氖坛。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左右的侍臣,即稱“左右”,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秷笕伟矔

 、蘧∽鸱Q,譯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恶T諼客孟嘗君》

  (3)稱師長

  ①夫子 尊稱,譯為“老師”或“您”。例如:

  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桓晉文之事》

 、谡扇恕夏昴凶拥淖鸱Q,與今之“岳父”不同。例如:

  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秴问洗呵铩

  ③老 對老年人的尊稱。如張老、謝老等。

 、芨(fǔ)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qū)夏耆说淖鸱Q。周代貴族取字時,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別,后多沿用為男子的美稱。另泛指對老年人之尊稱,如漁父、田父等。另,讀fù,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輥喐浮啠瑑H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于父親的人。例如: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妒酚·項羽本紀(jì)》

  ⑥甫 同“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參見“父(fǔ)”條。

 、吣浮」糯鷮F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女性長輩。周代貴族女子取字時,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別。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 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往往用于書面語。例如: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缎⒔(jīng)·治經(jīng)》

  ⑨爺 舊稱父親或尊貴者。例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赌咎m詩》

 、飧咛谩」欧Q父母為高堂。

  ?泰山 舊時呼妻父為泰山。

  ?先考 對已故父親的敬稱,又稱“先君子”。

  ?先妣(bǐ) 對已故母親的敬稱。

  (4)稱朋友、同輩的人

 、傧壬∽鸱Q,譯為“您”或者“先生”。例如: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史記·平原君列傳》

 、谇洹∽鸱Q,譯為“您”。例如:卿東來,故應(yīng)有此物,可以一領(lǐng)及我。《世說新語·德行》

  ③子 尊稱,譯為“您”。例如:子路曰:“愿聞子之志。”《論語·公冶長》

 、芄∽鸱Q,譯為“您”。例如: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 尊稱,比稱“子”更親熱,譯為“您”。例如:

  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左傳》

  3.上稱下或平輩之間的稱呼

  這種稱呼,無尊卑之說,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稱代詞。例如: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渠會永無緣!犊兹笘|南飛(并序)》

  4.賤稱

 、傩∽印≠v稱,含有輕蔑的意味。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并序)》

 、谪Q子 賤稱,如同“小子”。例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示特定關(guān)系的稱呼

 、偌“從”表示叔伯關(guān)系。例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②加“太”表示長一輩。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蹲笾乙愎菔隆

 、奂“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例如:嫗,先大母婢也!俄椉管幹尽

  (三)名、字、號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xí)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xùn)|。

  (四)謚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

  1.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zhì)分為三類:

  (1)表揚性的:

  經(jīng)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zhì)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jì)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2)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nèi)遠禮曰煬

  (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號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是紀(jì)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jì)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实酆突屎笸谏熬陀凶鹛。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F(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zhì)和內(nèi)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五)年齡稱謂

  1.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后來以此來借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2.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例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

  3.齒齔·齠齔(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例如:有遺男,始齔!队薰粕健

  4.總角·垂髫 指幼年兒童。例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例如: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顿泟e》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歲。例如:復(fù)有雙幼妹,笄年未結(jié)縭。《對酒示行簡》

  7.束發(fā)·成童 指男子十五歲。例如: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歲。

  10.不惑之年 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耳順之年 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jì)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又《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為師!盾髯·致士》

  14.古稀 七十歲。例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 指高壽,老年。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耄(mào)耋 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期(qī)頤 一百歲。例如: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蘇軾《次韻子由》)

  (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1)《柳河?xùn)|集》 作者柳宗元,河?xùn)|(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xùn)|。

  (2)《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韓愈,因昌黎韓姓為郡內(nèi)望族,世稱韓昌黎。

  (3)《孟襄陽集》 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4)《臨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5)《亭林詩文集》 作者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

  (6)《小倉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小倉山。

  2.以“書室名”命名

  (1)《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室名。

  (2)《飲冰室合集》 作者梁啟超,“飲冰室”是其書室名。

  (3)《惜抱軒詩文集》 作者姚鼐,“惜抱軒”是其書室名。

  (4)《七錄齋集》 作者張溥,“七錄齋”是其書室名。

  3.以“謚號”命名

  (1)《王文公文集》 作者王安石,謚文。

  (2)《歐陽文忠公文集》 作者歐陽修,謚文忠。

  (3)《誠意伯劉文成公集》 作者劉基,封誠意伯,謚文成。

  (4)《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謚文正。

  4.以“名號”命名

  (1)《誠齋集》 作者楊萬里,號誠齋。

  (2)《庸庵全集》 作者薛福成,號庸庵。

  (3)《隨園詩話》 作者袁枚,號隨園主人。

  (4)《稼軒長短句》 作者辛棄疾,號稼軒。

  (5)《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號文山。

  (6)《方望溪先生全集》 作者方苞,號望溪。

  (7)《南雷文定全集》 作者黃宗羲,號梨州,又號南雷。

  (8)《震川文集》 作者歸有光,號震川。

  (9)《洪北江全集》 作者洪亮吉,號北江。

  (10)《樊川文集》 作者杜牧,號樊川。

  5.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鈔》 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職”命名

  (1)《王右丞集》 作者王維,官至尚書右丞。

  (2)《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

  (3)《高常侍集》 作者高適,官至散騎常侍。

  (4)《宋學(xué)士文集》 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

  (5)《高太史大全集》 作者高啟,官至翰林院國史編修。

  7.以“年號”命名

  (1)《白氏長慶集》 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2)《嘉祐集》 作者蘇洵,此集為宋仁宗嘉祐年間編輯。

  二、官職和科舉

  (一)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

  秦設(shè)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gòu)。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wù),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啤H橹袝?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quán)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quán),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nèi)閣為最高政務(wù)機構(gòu),內(nèi)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quán)。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xué)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shè)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shè)有專門機構(gòu)和官員,負責(zé)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shè)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shè)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shè)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wù)。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gòu)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xí)慣上仍稱為“省”。

  3.中國古代官職

  (1)官職介紹

  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時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zhǔn)被封為萊國公,王安石為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劉基為誠意伯,王陽明為新建伯;清代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為二等恪靖侯,李鴻章為一等肅毅伯。

  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gòu)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wù)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例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妒裣唷

  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于專制統(tǒng)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是皇帝統(tǒng)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后逐漸成為虛銜。

  少保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蛻。”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shè)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xué)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xué)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nèi)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xué)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xué)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蹲T嗣同》:“君以學(xué)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dāng)時任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xué)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xué)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例如:

  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读H藺相如列傳》

  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shè)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例如: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張衡傳》

  參知政事 簡稱“參政”,唐代始設(shè),宋時期最高政務(wù)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例如:

  參預(yù)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蹲T嗣同傳》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wù)機構(gòu)。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xué)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例如:

  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譚嗣同傳》

  軍機章京 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例如:

  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yù)新政。《譚嗣同傳》

  御史 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秦御史前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

  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dān)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dān)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wù)機構(gòu)之一,樞密使的權(quán)力與宰相相當(dāng),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如《〈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dāng)時掌管軍事要務(wù)。

  左徒 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dāng)。主要職責(zé)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例如: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屈原列傳》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如《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dāng)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nèi)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guān)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肚袀鳌罚“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閭大夫歟?”屈原擔(dān)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wù)的長官!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例如: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稁熣f》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妒娚接洝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段迦四贡洝?br />
  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shè)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如《張衡傳》:“順帝初,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dāng)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如《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長史”指張裔!冻啾谥畱(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quán)長史。”

  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蹲T嗣同傳》:“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 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wù)。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wèi)!稄埡鈧鳌罚“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wù)”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

  令尹 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長官,相當(dāng)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尹 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 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例如: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鴻門宴》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dāng)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 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wù)的總管,原只設(shè)在邊境諸州,后內(nèi)地也遍設(shè),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例如: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都t樓夢》

  經(jīng)略使 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wù)時特設(shè)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后曾任七省經(jīng)略,駐扎江寧。

  刺史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如范曄曾任宣城太守。例如: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

  都督 軍事長官或領(lǐng)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dāng)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dān)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 參見“巡撫”條。如《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促織》:“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 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唐以后地位漸低。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dāng)時擔(dān)任協(xié)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

  教頭 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端疂G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xùn)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wù)。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 漢以后三公及州郡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例如: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知府 即“太守”,又稱“知州”。例如: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兜翘┥接洝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例如: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犊兹笘|南飛(并序)》

  里正 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例如:令以責(zé)之里正!洞倏棥

  里胥 管理鄉(xiāng)里事務(wù)的公差。例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洞倏棥

  (2)官職變動詞語集釋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 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例如:公車特征拜郎中。《后漢書·張衡傳》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例如:

  連辟公府不就。《后漢書·張衡傳》

  薦、舉 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例如:舉其偏,不為黨!蹲髠·襄公三年》     韓琦鎮(zhèn)長安,薦知涇陽縣!端问·侯可傳》

  拜 授予官職。例如:拜相如為上大夫!读H藺相如列傳》

  選 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例如:

  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对·賈魯傳》

  除 任命,授職。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

  授 授予官職。例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xué)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 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例如: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蹲T嗣同傳》

  封 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例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欓T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職。例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yī)院都事。《元史·賈魯傳》

 、诒砹T免官職的詞語

  罷 免去,解除官職。例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妒酚·魏其武安侯列傳》

  黜 廢掉官職。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斗饨ㄕ摗

  免 罷免。例如:免官削爵!稘h書·貢禹傳》

  奪 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稌╇u者事》

  廢 廢黜,放逐。例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妒酚·呂太后本紀(jì)》

 、郾硖嵘俾毜脑~語

  升 升官。例如:升(魯)臺都事!对·賈魯傳》

  擢 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為后將軍!稘h書·趙充國傳》

  拔 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例如:

  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 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顿Z誼傳》

  陟 進用。例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加 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例如:

  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宋史·辛棄疾傳》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对狸枠怯洝

  貶 降職。例如:貶連州刺史。《劉禹錫傳》

  左除、左降、左轉(zhuǎn)、左授、左宦、左遷:降職。例如: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杜眯(并序)》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題》)

  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缎绿茣·裴延齡傳》

 、荼碚{(diào)動官職的詞語

  遷 調(diào)動官職,一般指提升。例如:遷東郡太守。《漢書·王尊傳》

  徙 一般的官職調(diào)動。例如:徙王信為楚王!妒酚·淮陰侯列傳》

  調(diào) 變換官職。例如:調(diào)為隴西都尉!稘h書·袁盎傳》

  轉(zhuǎn) 調(diào)動官職。例如:

  再轉(zhuǎn)復(fù)為太史令,衡不慕當(dāng)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后漢書·張衡傳》

  補 補充空缺官職。例如: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漢書·王尊傳》

  改 改任官職。例如:改刑部詳覆官!端问·王濟傳》

  出、出宰 離開京城外調(diào)。例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逗鬂h書·張衡傳》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韓愈《縣齋讀書》)

  入 地方官調(diào)任京官。例如:

  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復(fù)作《游玄都》詩。《新唐書·劉禹錫列傳》

  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 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

  攝 暫代官職。例如: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新唐書·杜如晦傳》

  守 暫時署理職名。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wù)。例如:

  初平中,北?兹谡贋橹鞑,守高密令!度龂·王修傳》

  領(lǐng) 兼任。例如:桓溫鎮(zhèn)江口,復(fù)引(喬)為司馬,領(lǐng)廣陵相!稌x書·袁喬傳》

  行 代理官職。例如: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

  署 代理、暫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jiān)獄!稘h書·王尊傳》

  權(quán) 暫代官職。例如:時韓愈吏部權(quán)京兆!秳⒐卧挕

  判 高位兼低職。例如: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端问·韓琦傳》

 、弑磙o去官職的詞語

  懸車 辭官歸家。例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蛾愄鸨男颉

  解官 辭去官職。例如: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端问·包拯傳》

  致仕 交還官職,即退休。例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逗鬂h書》

  乞骸骨 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例如: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逗鬂h書·張衡傳》

  乞身 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例如:

  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恩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請老 告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例如: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蹲髠·襄公三年》

  移病 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例如: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稘h書·公孫弘傳》

 、嗥渌

  視事 任職。例如: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稘h書·游俠傳》

  下車 官吏初到任。例如:

  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逗鬂h書·劉寵傳》

  解褐 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任為官。例如: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

  贈 死后追封爵位。例如:步夫人卒,追贈皇后!度龂·吳主傳》

  (二)科舉

  1.漢代實行征辟制和察舉制

  征辟制 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例如:公車特征拜郎中!逗鬂h書·張衡傳》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逗鬂h書·張衡傳》

  察舉制 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nèi)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自下而上),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蛾惽楸怼

  2.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shè)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后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shè)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外,復(fù)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shè),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fù)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xué)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明清科舉簡表

科別/內(nèi)容/項目

院試

鄉(xiāng)試(秋闈)

會試(春闈)

殿試

考場

 

學(xué)政巡回案臨考場(府、縣)

京城和各省城貢院(省城)

京城貢院(禮部)

 

皇宮(宮殿)

 

主考人

 

各省學(xué)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員

禮部侍郎或欽差大臣

皇帝

參加者

童生(儒生)

生員及監(jiān)生

舉人

貢士

中者名稱

生員(秀才)

舉人

貢士

進士

日期

 

三年之內(nèi)兩次

 

子、卯、午、酉年八月,桂榜

鄉(xiāng)試次年三月,杏榜

會試同年四月,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會元

狀元

第二名

     

榜眼

第三名

     

探花

  3.與科舉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童生試 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xué)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yīng)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xué)宮,稱“入學(xué)”。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xué)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zhǔn)備參加童生試。

  鄉(xiāng)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yīng)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持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yīng)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

  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金榜 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 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訓(xùn)儉示康》

  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xué)校學(xué)習(xí)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端蜄|陽馬生序》

  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nèi)容空洞,形式死板。

  4.學(xué)校與教師

  庠(xiánɡ) 殷商時代學(xué)校的名稱。

  序 周代學(xué)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xué)校,或泛指學(xué)校及教育事業(yè)。例如: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豆讶酥趪病

  國學(xué) 先秦學(xué)校分為兩大類:國學(xué)和鄉(xiāng)學(xué)。國學(xué)為天子或諸侯所設(shè),包括太學(xué)和小學(xué)兩種。太學(xué)、小學(xué)的教學(xué)內(nèi)容都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xué)尤以書、數(shù)為主。

  鄉(xiāng)學(xué) 與國學(xué)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shè)的學(xué)校。

  稷下學(xué)宮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xué)府,因設(shè)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dāng)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xué)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xué)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都曾來此講學(xué),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xué) 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gòu)和最高學(xué)府。魏晉至明清或設(shè)太學(xué),或設(shè)國子學(xué)(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shè)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xué)府,就學(xué)的生員皆稱太學(xué)生、國子生。

  國子監(jiān)(jiàn) 漢魏設(shè)太學(xué),西晉改稱國子學(xué),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xué)互稱,都是最高學(xué)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gòu)的職能。

  學(xué)官 古代主管學(xué)務(wù)的官員和官學(xué)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xué)、學(xué)政、教授和教習(xí)、教諭等。

  祭酒 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xué)宮的祭酒,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大學(xué)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

  博士 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xué)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xué)術(shù)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三國志·呂蒙傳》:“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司業(yè) 學(xué)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副長官,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wù)訓(xùn)導(dǎo)之職。

  學(xué)政 學(xué)官名。“提督學(xué)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xué)官的官員。學(xué)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dān)任!洞倏棥罚“又囑學(xué)使俾入邑庠。”學(xué)使即學(xué)政的別稱!蹲笾乙愎菔隆罚“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區(qū)的學(xué)政。

  教授 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xué)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xué)校均設(shè)教授,主管學(xué)校課試具體事務(wù)。

  助教 學(xué)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xué)的學(xué)官,協(xié)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書院 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gòu),是私人或官府所設(shè)的聚徒講授、研究學(xué)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yīng)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quán)勢、正直剛硬又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三、地理常識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山川關(guān)隘名、城市村鎮(zhèn)名等。

  (一)地區(qū)名

  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江表英豪咸歸附之。《赤壁之戰(zhàn)》

  江東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亮兄瑾也,避亂江東。《赤壁之戰(zhàn)》

  江左 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例如: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群英會蔣干中計》

  西河 又稱河西,黃河以西地區(qū)。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哆^秦論》

  淮左 指淮水東面。例如: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慢》

  關(guān)中 指函谷關(guān)以西的地區(qū)。例如:

  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哆^秦論》

  三秦 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例如: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東 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而欓T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貨殖列傳》

  河北、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例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而欓T宴》

  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冻啾谥畱(zhàn)》

  三江 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例如:襟三江而帶五湖!峨蹰w序》

  嶺南“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地區(qū)。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例如: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妒忱笾Α

  朔漠 指北方沙漠地區(qū),也可簡稱“朔”,泛指北方。例如: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閩粵各地,統(tǒng)稱百越。故其泛指南方地區(qū)。例如:

  南取百越之地!哆^秦論》

  (二)政區(qū)名

  赤縣·神州 代稱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中國又指春秋戰(zhàn)國時中原各諸侯國,后又泛指中原地區(qū)。“國”則是古代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州·八荒·五服 九州九土是傳說中的我國古代中原的行政區(qū)劃,又可泛指中國。九州即冀州、徐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八州,因秦居雍州,所以稱八州。八荒即八方。五服指古代京畿外圍的地方,每五百里為一區(qū)劃,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地帶,叫“五服”。例如: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都汉ルs詩》

  序八州而朝同列!哆^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并吞八荒之心!哆^秦論》

  三晉·三楚·三秦 戰(zhàn)國時晉一分為三(趙魏韓),后人把原晉地稱為“三晉”。秦漢時分原楚地為西楚、東楚、南楚,即“三楚”。項羽滅秦后,把關(guān)中分為三區(qū),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后泛稱關(guān)中地帶為“三秦”。

  中原·塞外 狹義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區(qū),廣義則指黃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長城以北地區(qū)為塞外,又稱塞北。長江以南地區(qū)稱江表,長江南岸蘇南、浙江一帶,又稱“江東”,三國時為孫權(quán)統(tǒng)治。

  都·鄙·邑 周時四縣為都,夏制十縣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組織之一,五百家為鄙,也指小邑,又指邊遠地方。

  六合 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例如: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哆^秦論》

  四!」乓灾袊闹苡泻-h(huán)繞。四海,等于說“天下”,泛指全國各地。例如: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中州 古地區(qū)名。即中土、中原。狹義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例如: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永遇樂·落日熔金》

  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例如: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哆^秦論》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哆^秦論》

  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例如: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張衡傳》

  道 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dāng)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例如: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堕惖涫穫鳌

  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zhuǎn)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zhì)。例如: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队烙鰳·京口北固亭懷古》

  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始設(shè)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例如:

  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对佬咽烙(xùn)》

  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例如: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海瑞傳》

  (三)山川關(guān)隘名

  江 指長江。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赌钆珛·赤壁懷古》

  河 指黃河。例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過秦論》

  殽 指殽山。例如:殽有二陵焉!稓ブ畱(zhàn)》

  函 指函谷關(guān)。例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锻馈

  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秹粲翁炖岩髁魟e》

  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大澤 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涌(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玉門關(guān) 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guān),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例如: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從軍行》之四)

  陽關(guān) 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guān)的南邊,故稱陽關(guān)。漢代置關(guān),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端驮拱参鳌

  (四)城市村鎮(zhèn)名

  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

  南京 又稱秣陵、建康、建業(yè)、金陵、應(yīng)天府、江寧、白下、石頭城等。例如: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豆鹬ο·金陵懷古》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石頭城》

  杭州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例如: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杜R安春雨初霽》

  福州 又稱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丁粗改箱洝岛笮颉

  鎮(zhèn)江 又稱京口。例如: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丁粗改箱洝岛笮颉

  開封 又稱大梁、汴梁、汴京、東京。例如: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读赐鳌

  揚州 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例如: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稉P州慢(淮左名都)》

  蘇州 又稱姑蘇、吳郡。例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稐鳂蛞共础

  武昌 又稱夏口、江夏。例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赤壁賦》

  2.三都、兩都、三輔

  三都 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兩都 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三輔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 yì)和右扶風(fēng)三個相當(dāng)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3.畿 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例如:

  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xué)京畿!蹲笾乙愎菔隆

  (五)其他

  陰陽 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例如: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兜翘┥接洝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gòu)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是華山的北面,“江陰”是長江的南面,“衡陽”是衡山的南面。

  六大古都 中國有六大古都,分別是北京、南京、西安、杭州、開封和洛陽,可以成為古都的城市一定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九朝古都 洛陽為九朝名都,先后有夏、商、西周、戰(zhàn)國韓、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中華民國等政權(quán),新、后趙、東魏、北周、后漢、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權(quán),因此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六朝古都 南京,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xù)有六個朝代,吳、東晉、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后人稱南京為“六朝古都”。

  四、宗法和禮俗

  (一)宗法

  宗法 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嫡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宗子 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庶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眾子 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親戚 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傳·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六親 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黨 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 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抖Y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如《項脊軒志》:“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喪服 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sī)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期功 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七廟 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太廟 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三綱 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五常①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②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③指仁、義、禮、智、信。

  五教 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zhǔn)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七出 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泆、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幼從父、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jì)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禮俗

  禮俗 即禮儀習(xí)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jié)與習(xí)俗。

  五禮 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六禮 有兩種解釋:①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②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biāo)志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祭妹文》:“予弱冠(初加冠,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

  笄(jī)禮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

  合巹(jǐn) 指結(jié)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jié)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jié)婚的代稱。

  妻 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時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從等級上看,“妻”當(dāng)是指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為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后”。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 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貴族娶的“小妻”,實際上“小妻”是女奴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結(jié)果,但地位仍極其低賤。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舊時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時自己也稱“妾”“賤妾”,這是自謙的說法。如《孔雀東南飛(并序)》:“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

  姬 原是古代的顯姓。如周王族姓姬。后來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后來又成為富貴人家婢妾的美稱。

  媵(yìnɡ) 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種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從。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媵”。但這些被稱為“媵”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們都是經(jīng)過“聘”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后來隨著“媵女”制度的逐漸消亡,“媵”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妾”成了同義詞。如《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青廬 用青布搭成的篷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fēng)俗。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

  文定 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朝 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抖Y記·王制》:“吾年一朝天子。”另一種說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yù)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chǎn)等貢品,叫做“朝貢”。如《左傳·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被認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討伐。如《左傳·隱公九年》:“宋公不朝,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

  覲 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如《譚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聘 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抖Y記·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諸侯之禮。”諸侯德風(fēng)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如《左傳·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來見魯隱公。

  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左傳·襄公元年》:“九月,邾(Zhū即鄒)子來朝,禮也。”“冬,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邾是小國,所以叫朝;衛(wèi)、晉是大國,就叫聘。

  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jié)!抖Y記·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左傳·隱公七年》:“齊侯使其弟年來聘。”諸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所以《左傳》注曰:“諸聘皆使卿執(zhí)玉帛以相存問。”

  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稱。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戍(shù)之聘也。”季武子自魯去宋,叫做“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時,宋派向戍來魯國,就說成“宋向戍來聘”。這是由彼國來此國,叫做“聘”。所以說:“內(nèi)適外言如,外適內(nèi)言朝聘。”意思是:由本國到別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誓 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誓”!抖Y記·曲禮》:“約信曰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shà)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盟 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叫做“盟禮”!抖Y記·曲禮》:“涖牲曰盟。”盟與誓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如《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歃血 指古人盟誓時雙方主事人用嘴吸一點牲畜的血以表示誠意的儀式。如《史記·毛遂自薦》:“王當(dāng)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結(jié)盟以后,雙方就有義務(wù)約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宋國在五月間遭特大火災(zāi),冬,與宋同盟的十一個諸侯會于澶淵,商量以財貨來援助宋國。

  遇 諸侯之間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或地點忽然相見,就叫“遇”。如《左傳》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事先沒有約定,偶爾相逢,猶如人們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樣,在禮節(jié)上要比“朝”簡單。

  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用主賓之禮接待。如《左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wèi)侯遇于垂。”

  免胄 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戰(zhàn)》:“左右免胄而下。”

  祖 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封禪 古代統(tǒng)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栋谆⑼ā吩疲“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長,稱為岱宗。五岳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高,離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做“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jì)》:“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Yì)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fēng)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

  齋戒 舊時祭祀鬼神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葷、不妄行動、不狂言戲笑等),以表示虔誠!读H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

  釁鐘、釁鼓 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這是一種禮制,凡重要器物(鐘、鼓等)制成,定殺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戰(zhàn)》:“不以累臣釁鼓。”“釁鼓”在這里是“處死”的意思。

  社稷 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蛾惿媸兰摇罚“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五人墓碑記》:“故予與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犧牲 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后來以雞、魚、豬為“三牲”!恫軇フ搼(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太牢 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

  少牢 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读婀賯餍颉罚“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崩 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稇(zhàn)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薨(hōn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缎帕昃`符救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死 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抖Y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古代對“死”的委婉稱呼)

  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槨”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有槨。

  殉葬 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fēng)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隸等隨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時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作為隨葬物品。

  殮 指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殯 古代指殮而未葬。后世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七七 舊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喪禮 古代“兇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jié)。

  墳?zāi)埂÷裨崴廊说牡胤。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后世“墳”與“墓”并稱,不再有所區(qū)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合葬 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犊兹笘|南飛(并序)》:“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稿葬 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體埋葬。《促織》:“日將暮,取兒稿葬。”

  廬冢 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zāi)苟w的房舍。“廬”,房屋;“冢”,墳?zāi)。《游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坐 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做“跽”(jì)。

  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把身體往后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坐席。

  跪 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對長者的尊敬!墩撜Z》:“‘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起腰來,與跪著相同,表示尊敬。

  長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犊兹笘|南飛(并序)》:“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取!’”

  跽 跪起,準(zhǔn)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鴻門宴》中寫樊噲進帳,“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如《戰(zhàn)國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箕踞 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箕畚,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拜 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吨芏Y·春官·大!罚“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

  拜禮中,禮節(jié)最重的是稽首。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頓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做頓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兩手拱至地,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做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為頭叩地多時,有所稽留,所以叫做稽首。

  肅拜是拜禮中禮節(jié)最輕的。《周禮·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時撎(jī)是也。”只是拱手行禮,就是現(xiàn)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jié)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顙,叫“吉拜”;先稽顙(sǎng)后頓首,叫“兇拜”;振動,是戰(zhàn)栗變動之拜。

  揖 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吨芏Y·秋官》:“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對庶姓,沒有親屬關(guān)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guān)系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

  執(zhí)手 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于《詩經(jīng)》:“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壽 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如《鴻門宴》:“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

  趨 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

  郊迎 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施飲,郊迎三十里。”

  萬福 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福”,后來用“萬福”作為行禮的代稱!遏斕彷犎蜴(zhèn)關(guān)西》:“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

  九賓 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读H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

  百姓 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隨之指稱一般平民了。

  布衣 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臣 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多u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另外,“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赌·公輸》:“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

  黎民 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蒸黎”“黎元”等。

  士 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士”通常擔(dān)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后便逐漸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缎帕昃`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下士。”《〈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奴隸 為奴隸主勞動而無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眾”“奚”“仆”“臣”“妾”都是奴隸。

  黔首 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dāng)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哆^秦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庶人 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小人 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冻鰩煴怼罚“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另外,“小人”又是舊時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的謙辭!读纸填^風(fēng)雪山神廟》:“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赍(jī)發(fā)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

  (三)尊卑

  1.室內(nèi)座位尊卑 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車座的尊卑 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3.官位的尊卑 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4.古以右為尊 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

  (四)忌諱

  1.古人諱言“錢”字 “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常見的說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

  2.古人諱言大小便 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zhàn)》:“權(quán)起更衣,肅追于宇下。”

  3.古人諱言“死”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宗教教義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

  (五)避諱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

  1.國諱 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

  2.家諱 或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竊符救趙》

  3.避諱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2)空字法,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

  (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

  (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

  五、服飾和器物

  (一)服飾

  1.頭衣

  冕 從曰免聲,即古“帽”字,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 從冪從人從寸,會意字,寸是手,以手執(zhí)冪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顯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罩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從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頭發(fā),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

  弁 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幾塊拼接而成,縫制的形式類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塊相連接處綴以許多五彩玉石,稱為綦(qí)。爵弁,又稱雀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近而得名,據(jù)東漢的《釋名》則皮弁、爵弁只是顏色不同,形制完全一樣。

  巾 平民百姓的頭衣。古時只有統(tǒng)治階級、王公貴族才能冠(戴帽),百姓只能用巾(黑紗)包頭。《釋名》說:“士,冠;庶人,巾。”巾,又稱綃頭,幅巾,幘(zé)。

  2.體衣

  衣、裳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凡服上曰衣。衣,依者,人所依以芘(bì,遮蔽)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可知上衣下裳,各有作用!对娊(jīng)·齊風(fēng)·東方未明》:“顛倒衣裳。”先秦時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藏衣內(nèi)。古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男女都穿裳。而且顏色不一,上士元(黑色)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與衣裳相類似的還有裙!夺屆罚“裙,群也,連接群幅也。”可知裙是集眾幅而成的。唐宋以后,女以裙為常服,男以袍為常服。后來,衣裳泛指衣服。白居易《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衿 衣領(lǐng)!对娊(jīng)·鄭風(fēng)·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青綠色衣領(lǐng),為學(xué)子所服。衿,亦作“襟”。衣前也稱“襟”,即衣下兩旁掩裳處。中原一帶衣襟一般右掩。

  袍 長衣,下無裳,包住全身。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玉篇》:“袍,長襦也。”古者袍必有表,后代為外衣之稱!墩撜Z·子罕》:“衣敝缊(舊絮)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缊袍敝衣,是貧賤者穿的。

  襦 短衣。《陌上!酚校“紫綺為上襦。”《孔雀東南飛》中有:“妾有繡腰襦。”上襦,即短小的上衣。繡腰襦,是繡花的齊腰短襖。

  褐 粗衣。用粗毛或粗麻織的灰色短衣,也泛指貧苦人穿的衣服。因貧苦人穿褐衣,后以“褐夫”作為貧苦人的代稱。

  布衣 用麻、葛織品做的衣物。上古的布不是棉布(棉花自漢代從西域傳入),而是麻、葛織品。帛是絲織品總名,貧苦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由麻、葛織成的布,因而“布衣”就成為平民的代稱。諸葛亮《出師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裘 御寒的反毛皮衣。裘有高低,貴族穿狐、貉裘,百姓穿犬、羊裘。

  禪 單衣。衣服有里曰復(fù),無里曰禪。

  紳帶 古代服裝沒有紐扣,用絲帶系結(jié),然后在腰間束帶。帶有兩種:一種是用皮革制成的革帶,又叫“鞶”(pán);一種是用絹織成的大帶,叫“紳”。平民用的腰帶是用熟牛皮做的,叫“韋帶”。

  3.脛衣、足衣及其他

  上古時有裳無褲,但有袴(褲)。袴后無襠,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后世的套褲。后來加上襠,稱“裈”(kūn)。褲腳短的稱犢鼻裈(因形狀像犢鼻),即現(xiàn)在的短褲衩,一般為貧賤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稱屨(jù),漢以后叫“履”。上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貧苦人穿草鞋或光腳,如《孔雀東南飛》:“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

  此外還有寢衣,包括深衣(褻衣)、衾枕、錦衾、布衾、羅帳等。如《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與冠服相關(guān)的還有衣帶、香囊、玉佩、耳環(huán)等裝飾品。

  4.官員的服飾

  我國封建時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個等級,稱為“九品”。他們的服飾,以清代為例。文官服飾:一品為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紫鴛鴦,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武官服飾: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

  5.佩飾

  環(huán),玉制的佩器。圓形,中空。古人重視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說。如杜甫《詠懷古跡》中詠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fēng)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玦,環(huán)的周邊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與“決”同音,故常以玦寓指決斷、決別。如《鴻門宴》:“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稱“香囊”,內(nèi)裝香料,隨身佩帶,香氣繞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氣也。如《送東陽馬生序》:“同舍生皆被綺繡……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

  (二)器物

  器物種類繁多,在這里只介紹食器和酒器。

  1.食器

  古代食器,大小不一,功能也不同。有的主要用于烹飪,有的則用于取食。

  鼎 形制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燒火。后來常用“鐘鳴鼎食”形容貴族的奢侈豪華。鼎,還可用于祭祀,并作為王權(quán)的象征。人們以“問鼎”比喻圖謀王位或顛覆某國政權(quán)。如《世說新語》:“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

  鑊(huò) 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時常在鑊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中就食。如《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diào)。”

  鬲(lì) 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與鼎相近。圓腹三足,三足中空,與腹相通,作用是能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煮食物的速度。《爾雅·釋器》說:“鼎款(空)足者謂之鬲。”

  蒸食物則可用甑(zèng)。甑,上下兩部分能分開,上為甑(后來變成蒸籠),下為鬲。戰(zhàn)國后期,甑、釜常常連用。釜像鍋,甑底有細孔,放在釜上。如《項羽本紀(jì)》:“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簋(guǐ) 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ǎn,古代的一種炊具)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 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

  簞(dān) 盛飯的用具,用竹或葦制成,《孟子》:“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豆 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皿 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

  盂 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 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常“舉案齊眉”,以示敬意。

  匕 長柄湯匙。

  俎 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如《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

  箸 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食器的質(zhì)料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的食器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質(zhì)料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tǒng)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2.酒器

  古代的酒器,即用于釀酒、盛酒、溫酒和飲酒的器物,大多是陶質(zhì)和青銅質(zhì)的。

  盛酒器物主要有尊(又作“樽”,敞口收頸,腹大底小)、彝(yí,陶質(zhì)或銅質(zhì))、壺(盛酒漿)、卣(yǒu,口小腹深)、觴(shānɡ)、觥等。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難》),“或暖壺酒兒,或烹甌茶兒”(《灌園叟晚逢仙女》)。成語“簞食壺漿”。

  飲酒器物主要有觚(ɡū,長身細腰,大口圈足,盛酒二升)、觶(zhì,圓形敞口,束頸鼓腰,盛酒三升)、角(形似爵)、卮(圓形,盛酒四升)、杯等。

  3.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見的是盤、匜(yí)。鑒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無耳,或有兩耳、四耳。它是一種大盆,通常有三種用處:其一,盛水用以洗;其二,貯水以照面;其三,用來裝冰,即《周禮》所說的冰鑒。這個字解作鏡子、光照、審查,即源于此。

  另外,槃也是古代盛水用于盥洗的用具。《禮記·內(nèi)則》:“進盥,少者奉(捧)槃。”除這種承盤外,還有直接用以盛水洗臉的小盤,用作沐浴的大盤。

  4.兵器

  古代的青銅兵器和我們后來常見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銅兵器種類較多,如鉞、刀、劍、戈、矛、鈹、鏃、殳、弩弓、甲胄等,功能和形狀也較為原始。

  最常見的青銅兵器是鉞。它是用于斬殺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為權(quán)力的象征。

  5.樂器

  青銅制樂器的種類較多,最早的莫過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銅鈴。其他如鐃、鐘、镈(bó)、鼓、(chún),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來。

  后來出現(xiàn)的樂器主要有:塤、缶、筑、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漢唐以后,源于外國的樂器如:笛子、篳篥、琵琶、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采納,并被改良發(fā)展。

  6.衡器(量器)

  我們通常所說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長度的,主要是銅尺。測量容積用的量器,依其容積不同命名,有撮、勺、龠(yuè)、升、參(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等名稱。稱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

  7.其他器物

  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移我琉璃榻。”

  床,古代也指供人坐臥的器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媒人下床去,諾諾復(fù)爾爾。”

  幾,一種小桌子。如《促織》:“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shè)香幾。”

  案,長方形的桌子,與放置食器的桌案有差異。如《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

  奩,古代婦女盛梳妝用具的匣子,一般用木制,加漆。所以婦女陪嫁物稱妝奩。

  六、歷法和刑罰

  (一)歷法

  1.紀(jì)年法

  (1)干支紀(jì)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jì)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干支紀(jì)年每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段迦四贡洝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杜c妻書》

  (2)帝王年號紀(jì)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jì)年。例如: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洞倏棥

  陽嘉元年,復(fù)造候風(fēng)地動儀。《張衡傳》

  (3)王公年次紀(jì)年法

  這種紀(jì)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例如: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读H藺相如列傳》

  (4)年號和干支兼用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睹坊◣X記》

  2.紀(jì)月法

  (1)序數(shù)紀(jì)月法

  古代紀(jì)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jì)月。例如:

  四月初五日辰刻!度锟褂ⅰ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队伟U山記》

  (2)時節(jié)紀(jì)月法

  有的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一月)”“仲秋(八月)”。例如:孟冬寒氣至,北風(fēng)何慘栗!豆旁娛攀住

  (3)地支紀(jì)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例如:

  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草堂即事》

  3.紀(jì)日法

  (1)干支紀(jì)日法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妒娚接洝

  (2)序數(shù)紀(jì)日法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度锟褂ⅰ

  (3)特定稱謂紀(jì)日法

 、偎。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例如: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冻啾谫x》

  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與妻書》

 、刍。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兜翘┥接洝

  (4)傳統(tǒng)節(jié)日

 、僭铡∞r(nóng)歷正月初一日。

 、谌巳铡∞r(nóng)歷正月初七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

  ③三元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苌缛铡∞r(nóng)歷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莼ǔ∞r(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杜眯(并序)》:“春江花朝秋月夜。”

 、藓场∞r(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dāng)一百五。”

 、叨宋纭∞r(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

 、岢跗、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下九”,指農(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⑩中秋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

  ?重陽 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冬至 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稉P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

  ?臘日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fēng)俗。

  ?除夕 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jì)時法

  (1)特定稱謂紀(jì)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做昃(zè,太陽偏西)。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bū)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例如: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赌咎m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犊兹笘|南飛(并序)》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犊兹笘|南飛(并序)》

  (2)十二地支紀(jì)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做初,第二個小時叫做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時辰表

名稱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昃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現(xiàn)代

時間

23

1

 

1~

3

 

3~

5

 

5~

7

7~

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19~

21

 

21~

23

  (3)古時計時單位

  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稱五夜。例如: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犊兹笘|南飛(并序)》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例如: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杜c妻書》

  古代計時單位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xiàn)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00~21:00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00~23:00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00~1:00

雞鳴

四更

四鼓

丁夜

1:00~3:00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00~5:00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天色紀(jì)時法”。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于現(xiàn)代的24分鐘。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其他常用時間詞表(紀(jì)時法部分)

項目

時間詞

時間

例句

數(shù)載以還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一臥東山三十春

四十余帝三百秋

客舍并州已十霜

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期年

一周年

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

累年

年年

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端月

正月

古代把農(nóng)歷的一月、二月、三月定為春,四月、五月、六月定為夏,七月、八月、九月定為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定為冬。每一季有三個月,分別為孟、仲、季。例如:仲春指農(nóng)歷二月,孟秋指農(nóng)歷七月。

杏月

二月

桃月

三月

槐月

四月

榴月

五月

荷月

六月

巧月

七月

桂月

八月

菊月

九月

陽月

十月

葭月

十一月

臘月

十二月

每天

日知其所亡

旦日

明天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翌日

第二天

翌日以資政殿學(xué)士行

兼旬

二十天

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

泛指

曩昔

 

從前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

曾經(jīng)

吾嘗終日而思矣

已經(jīng),以后

相如既歸

從前,剛才

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

剛才

適得府君書

將近

年且九十

即將

行將為人所并

素、雅

 

向來

 

博雞者袁人,素?zé)o賴

安帝雅聞衡善術(shù)學(xué)

旋、尋

 

不久

 

旋見雞伸頸擺撲

媒人去數(shù)日,尋遣丞請還

立即,就

飲少輒醉

突然

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俄而/

/須

/頃

/少

/頃

一會兒

 

俄而百千人大呼

俄見小蟲躍起

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

頃之,煙炎張?zhí)?/span>

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

  (二)刑罰

  1.髡、黥、劓、笞、杖、刖、臏、宮

  髡(kūn)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黥(qínɡ)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biāo)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行之四年,公子虔復(fù)犯約,劓之。”

  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刖(yuè)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昔卞和獻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

  臏刑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稘h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

  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

  髡、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比較起來,一個比一個殘忍。髡刑最輕,宮刑最重。

  2.大辟、炮烙、湯鑊、車裂、凌遲、腰斬、棄市、梟首、菹醢、極刑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炮烙(páo luò)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

  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滾湯中煮死。

  車裂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

  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法外另設(shè)立凌遲一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及“逆?zhèn)?rdquo;等罪的人多用此刑,元代將凌遲(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內(nèi),明清兩代沿用。

  腰斬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史記·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

  棄市是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

  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菹醢(zū 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極刑是分割肢體、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時也用極刑指最嚴酷的刑罰。

  七、古代音樂

  (一)音樂知識

  1.五音、六律 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

  宮 商 角 徵 羽

  1   2   3   5   6

  后來再加上變宮、變徵,就形成七個音階,即: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例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肚G軻刺秦王》

  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并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后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門名稱。即:黃鐘、太簇、姑洗、蕤(ruí)賓、夷則、無射。例如: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睹献印

  2.十二律 又稱十二律呂。古樂的十二調(diào)。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其中單數(shù)的稱“律”,雙數(shù)的稱“呂”。

  3.宮調(diào) 中國傳統(tǒng)樂學(xué)把音樂實踐中音、律、聲、調(diào)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diào)性范疇的全面情況的基本理論。音樂實踐中所用一定音階的各個音級,各相應(yīng)于一定的律高標(biāo)準(zhǔn),構(gòu)成一定的調(diào)音體系;某一調(diào)音體系中的音階,又都具體地體現(xiàn)為以某“聲”為主的一定調(diào)式。審察其間的諸種邏輯聯(lián)系,包含律高、調(diào)高、調(diào)式間各種可變因素在內(nèi)的綜合關(guān)系的研究,即宮調(diào)理論。

  4.八音 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具體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5.雅樂“俗樂”的對稱。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賀等大典上所用的音樂。

  6.俗樂“雅樂”的對稱。泛指古代各種民間音樂和外來音樂。宮廷中宴會也用俗樂,稱為“燕樂”。歷代俗樂都很流行!肚f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7.樂師 古代以演奏樂器為職業(yè)的人。例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稁熣f》

  (二)古代名曲

  1.經(jīng)首 相傳為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說為黃帝所作。《庖丁解!罚“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2.六幺 唐時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錄要》,后訛為《綠腰》《六幺》!杜眯(并序)》:“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3.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為散板,無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杜眯(并序)》:“輕攏慢捻抹復(fù)挑,初為《霓裳》后《六幺》。”

  4.桑林 傳說中商湯時代的舞樂名!垛叶〗馀!罚“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5.無射(yì) 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鑄的鐘名,《石鐘山記》:“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6.陽春 白雪 《陽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當(dāng)時認為是高級的音樂。所以后來用“陽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7.下里 巴人 《下里》《巴人》皆為古代楚國的歌曲名,且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來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

  8.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lǐng)會這是描繪“巍巍乎若泰山”和“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故有《高山流水》之曲,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qū)(即今安徽壽縣境內(nèi))的民間樂曲。現(xiàn)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nèi)容記載,現(xiàn)多數(shù)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jù)《琴操》中所載: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xué)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nèi)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了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并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對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鴻鵠之志的,也有發(fā)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diào)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yōu)美動聽。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子以泛聲演奏主調(diào),并以同樣曲調(diào)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fù)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面埋伏》——傳統(tǒng)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yīng)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wù)呤级鴬^,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nèi)外聽眾喜愛。樂曲通過委婉質(zhì)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地贊頌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fēng)姿異態(tài)。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xiàn)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xué)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為左賢王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xiāng)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漢宮秋月》——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一為二胡曲!稘h宮秋月》意在表現(xiàn)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的情緒,以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yōu)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jié)奏,生動地表現(xiàn)了冬去春來、大地復(fù)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八、古籍注釋體例

  1.傳

  傳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釋經(jīng)書、闡明經(jīng)義。例如:《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2.注

  本義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為對古籍中難懂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例如:《水經(jīng)注》《禮記注》。

  3.箋

  指對前人的解釋加以訂正、引申、補充或發(fā)揮。例如:《詩經(jīng)》有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

  4.疏

  指對經(jīng)書注解的注解。例如:《詩經(jīng)》有唐代孔穎達疏。

  5.正義

  也稱“注疏”“義疏”,是一種經(jīng)注兼釋的注釋。唐代出于思想統(tǒng)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為基礎(chǔ)把經(jīng)書的解說統(tǒng)一起來,這種新的注疏唐人稱之為“正義”。例如:《左傳》有唐孔穎達正義,《史記》有唐張守節(jié)正義。

  6.詮

  解釋詞義、字!犊滴踝值洹氛f:“詮,謂具說事理也。”例如:楊樹達的《詞詮》是解釋文言文的。

  7.義疏

  古書的注釋體制之一,內(nèi)容為疏通原書和舊注的文意,闡述原書思想,或廣羅材料,對舊注進行考核、補充辯證。例如:南朝梁黃侃的《論語義疏》。

  8.義訓(xùn)

  指不通過對語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是訓(xùn)詁的基本方法。具體形式有:用同義詞解釋,例如:《爾雅·釋言》:“逆,迎也。”用反義詞加否定詞來釋詞,例如:《說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下定義釋詞,例如:《說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詞語對照來釋詞,例如:《論語·子路》(鄭玄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用指出事物的類屬來釋詞,例如:《說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說明事物的性質(zhì)狀貌來釋詞,例如:《說文解字》:“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

 

  相關(guān)推薦:


  高考語文知識點匯總


  又燃又酷的冬奧健兒寫進作文不怕撞!

 

最新高考資訊、高考政策、考前準(zhǔn)備、志愿填報、錄取分數(shù)線等

高考時間線的全部重要節(jié)點

盡在"高考網(wǎng)"微信公眾號

相關(guān)推薦

京ICP備10033062號-2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高考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2 www.2gei.cn .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湖州市湖州机械有限公司| 余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陆特上海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环野机械有限公司| 合心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焦作巨航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韩通重工有限公司| 建材有限公司起名大全| 杭州迈富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台铭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联腾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 郑州恒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江天重工有限公司| 邯郸市机械有限公司| 辽宁中冶石化机械有限公司| 商丘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日特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 粮食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峰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耐普罗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萨维奥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天腾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西建筑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刚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起点有限公司| 山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四川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通产机械有限公司| 海利特机械有限公司| 企鹅粮油机械有限公司| 濮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安丘瑞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坤世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帅锋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新麦机械无锡有限公司| 无锡机械贸易有限公司| 常州华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市赛思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永腾弹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联鑫钢铁有限公司| 安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招远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德力机械有限公司| 佶缔纳士机械有限公司| 江阴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武义海拓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永洋钢铁有限公司电话| 哈尔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济宁经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中容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武汉格瑞拓机械有限公司| 盐城万富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起凡数字有限公司| 深圳市力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潍坊市通用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泽源机械有限公司| 迅得机械东莞有限公司| 武汉吕工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海之力机械有限公司| 常熟 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爱克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联腾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市机械有限公司| 欧亚特机械有限公司| 长城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道铖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兴达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松发机械有限公司| 江淮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昆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力霸起重设备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佐臣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海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发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纵横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机械租赁有限公司| 厦门国桥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起重机有限公司| 淄博推进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利勃海尔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赛峰包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深圳市机械有限公司| 石家庄博锐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泰兴市立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张家港市塑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欧鹰焊割机械有限公司| 台州市双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电子有限公司起名大全| 成都艾威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木工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天联机械有限公司| 矿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辽鞍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震动机械有限公司| 章丘市宇龙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三友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起华机械有限公司| 豪迈木业机械有限公司| 博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达润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得士威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德马格起重机械 上海 有限公司| 东莞市嘉鲁特注塑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琦珏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钢铁有限公司 招聘| 大连日立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泗洪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日照 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连云港兴鑫钢铁有限公司| 河南德润钢铁有限公司| 东阳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力源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宏达机械有限公司| 镇江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特殊钢铁有限公司| 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史陶比尔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 大连升隆机械有限公司| 万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 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如隆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宏铭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新乡市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亮剑机械有限公司|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玉环宝捷机械有限公司| 青州康达机械有限公司| 瑞安 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市鼎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青岛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三麦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华塑机械有限公司| 台州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西安新起航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合肥大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橡胶机械有限公司| 葛洲坝机械船舶有限公司| 山西万泽锦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通市通州区三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厦门东亚机械有限公司| 诺威起重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钦州力顺机械有限公司| 日照市机械有限公司| 长沙机械与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双合机械有限公司| 昆信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温州佳诚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旭升机械有限公司| 泉州力泉机械有限公司| 亿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豪德机械 上海 有限公司| 江苏同力机械有限公司| 天永机械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河南天力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陕西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广州田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湖北京山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庞源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唐山盛财钢铁有限公司| 扬州沃尔特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春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汉捷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常州道铖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彩印机械厂有限公司| 天津宏大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嘉倍德塑胶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杨佳机械有限公司| 大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环保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宁波市凯博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敏 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益川机械有限公司| 句容立成强机械有限公司| 有限公司发起人协议| 中山市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易百通机械有限公司| 圣隆机械机械有限公司| 合肥亿恒机械有限公司| 汉捷机械部件有限公司| 爱立许机械有限公司| 宏鑫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雨霖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中船重工轨道装备有限公司| 无锡市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毕特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西安华欧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太仓健柏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 机械 有限公司|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厦门珀挺机械有限公司| 安创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常州泉汇机械有限公司| 云南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敬业钢铁有限公司| 深圳精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秋林机械有限公司| 阿特拉斯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武汉千里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冠隆阀门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美嘉机械塑料有限公司| 三麦机械(珠海)有限公司| 上海一喜机械食品有限公司| 鄂州鸿泰钢铁有限公司| 华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沈阳斗山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东光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六叶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奎鑫钢铁有限公司| 市鑫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千和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 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长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苏州昌瑞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阿特拉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宁波奥晟机械有限公司| 台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速雕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丹东富田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力神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嘉歆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永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贵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安丰钢铁有限公司| 重庆 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浙江齐鲤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腾迈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新沪机械有限公司| 青州市三联重工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洪流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泰格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长江机械有限公司| 泉州得力农林机械有限公司| 湖南湘船重工有限公司| 山东莱芜钢铁有限公司| 山东建业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顺达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科尼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州华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亚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山虎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同创顶立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广州市 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九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万则盛机械有限公司| 绍兴市 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惠生重工有限公司| 广东中泽重工有限公司| 上海轶鹰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邦贝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龙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春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帆铭机械有限公司| 荃胜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工友起重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普源分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合肥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锦州天晟重工有限公司| 潍坊 机械 有限公司| 特斯克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盛和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鼎力机械有限公司| 国发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 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国翔包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沈阳机械销售有限公司| 常州万高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青岛泰新机械有限公司| 嘉泰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先电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平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智科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星光传动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凯工机械有限公司| 建湖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工程机械销售有限公司| 广西玉柴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新疆起亚铝业有限公司招聘| 上海昊宇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佩纳沙士吉打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新源重工有限公司| 兰州华诚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东中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瑞安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口煤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太仓旭升机械有限公司| 群鑫机械有限公司电话| 武汉格瑞拓机械有限公司| 盘起工业 大连 有限公司| 山东泗水鑫峰面粉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银轮机械有限公司| 舒勒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东邦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海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林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华天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好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大丰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市巨神起重机有限公司| 亨 包装 机械 有限公司| 萨克米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江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富丽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山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青岛奥威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高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正驰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华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环保设备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同创顶立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万谷机械有限公司| 科倍隆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华星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华鑫克斯顿机械有限公司| 雷州雷宝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恒奥佳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鹤鑫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红日钢铁有限公司| 隆 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凯尔博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设备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润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龙威机械有限公司| 恒泰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中龙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敏达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宝腾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机械有限公司| 仙游东亚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全盛安仁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三麦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市钲昌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济南力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市机械有限公司| 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电话| 淮安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赛瑞克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维用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福斯特惠勒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嘉倍德塑胶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国械机械有限公司| 芜湖 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大连地拓重工有限公司怎么样| 玉环玉宏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华耀磁电机械有限公司| 中山 输送机械有限公司| 中交天和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法麦凯尼柯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威尔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福建盛达机械有限公司| 福州盛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泽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汉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临沂金立机械有限公司| 纸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西钧天机械有限公司| 环球工业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理贝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石家庄 钢铁有限公司| 山东三金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市丹耐斯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达成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安徽金丰机械有限公司| 四川阳光机械有限公司| 新劲力机械有限公司| 张家口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立恒钢铁有限公司| 台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陕西秦川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中环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新世杰辊压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星光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威海达而达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博大机械有限公司| 江阴石油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竹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鸿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 市建瑞机械有限公司| 兴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鑫水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艺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德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佳木斯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顺达机械有限公司| 湖州天和机械有限公司| 林州市振晨重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兖州大华机械有限公司| 沧州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晨雕机械有限公司| 机械生产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喷涂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东方机械有限公司| 西安凌通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巨冈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鹰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易高机械有限公司| 萨驰华辰机械 苏州 有限公司| 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安徽泰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诸城机械有限公司| 杰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佩纳沙士吉打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欧森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一 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巨能减速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金竺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彬台机械 苏州 有限公司| 常林道依茨法尔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港口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市铭利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盛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南平市 机械 有限公司| 无锡振华机械有限公司| 日照 山东钢铁有限公司| 广州佳速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 荣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豪盛印刷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驰丰机械有限公司| 突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廊坊百冠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唐山达润达钢铁有限公司| 利星行机械 昆山 有限公司| 唐山市神州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威邦自动化机械有限公司| 太原 机械 有限公司| 汕头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同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玛狮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洛阳大华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曼透平机械常州有限公司| 山东瀚业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泰州机械有限公司| 武汉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中意合资 威尼托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西城钢铁有限公司| 郑州华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市联顺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滕州市美力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机械租赁有限公司| 富豪木工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新兴移山重工有限公司| 昆山美和机械有限公司| 温州市鹿城江心服装机械有限公司| 佛山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常发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品一机械有限公司| 济南天宝钢铁有限公司| 东莞恒力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舒平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玉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铜陵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鲁山万通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杭州力士机械有限公司| 玉环锐利机械有限公司| 陀曼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卡斯特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钢信钢铁有限公司| 郑州 机械 有限公司| 中阳钢铁有限公司电话| 江苏迪迈机械有限公司| 新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明芳钢铁有限公司| 浙江中禾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炜驰机械有限公司| 川源机械有限公司苏州| 苏南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无纺布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 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 石化机械 有限公司| 济南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山威路桥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擎邦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兴远起重机有限公司| 黎城太行钢铁有限公司| 广州市勤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地址| 浙江铸信机械有限公司| 武汉 机械有限公司| 连云港博云机械有限公司| 新疆昆仑钢铁有限公司| 江阴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威海坤豪机械有限公司| 舒勒大连锻压机械有限公司| 华宇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南昌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嘉兴敏实机械有限公司| 台州嘉瑞机械有限公司| 聊城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广东金凯锐机械技术有限公司| 东莞市智科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常熟通江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茶叶机械有限公司| 扬州 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昆山来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云南德胜钢铁有限公司| 杭州凯邦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顶峰机械有限公司| 南通恒力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联港废钢铁回收有限公司| 佛山市 重工有限公司| 山东曲阜 机械有限公司| 泉州市劲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人从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永策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东莞高臻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通达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随州盛星机械有限公司| 华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诸城市恒顺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凯希迪斯机械有限公司| 镇江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易锻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亿鹏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华安机械有限公司| 德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凯斯纽荷兰机械 哈尔滨 有限公司| 鞍山源鑫钢铁有限公司| 大连正丰机械有限公司| 沈阳东荣机械有限公司| 徐州中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友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浙江上石化机械有限公司| 大连液压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省金特振动机械有限公司| 奥赛机械(广州)有限公司| 南京三友机械有限公司| 荃胜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湖北咸宁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合成机械有限公司| 河北圣和农业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谷丰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杭州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远瑞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浙江盛拓机械有限公司| 常州市瑞州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奥晟机械有限公司| 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 江苏凯凯机械有限公司| 环保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佛山市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德重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起重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骁马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豪德机械有限公司| 英国敬业钢铁有限公司| 重庆瀚源机械有限公司| 郑州市机械有限公司| 天津钢铁有限公司招聘| 山东华兴机械有限公司| 河南宝润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中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安徽远鸿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 延边金科食品机械有限公司| 曲阜圣达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北方机械有限公司| 浙江佑天元包装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张家港市港达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中机械有限公司| 广东华冠钢铁有限公司| 太仓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青岛仕诚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 玻璃机械有限公司| 东莞创展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国青机械有限公司| 德阳瑞隆机械有限公司| 大同机械 有限公司| 江阴万恒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帆铭机械有限公司| 川源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丹东市机械有限公司| 潍坊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久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郑州鑫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常州市永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南京寿旺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星申机械有限公司| 精一机械(中山)有限公司| 杭州亿安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台州通宇变速机械有限公司| 山东广富钢铁有限公司| 青岛华雷重工设备有限公司| 动力机械配件有限公司| 广州卓远机械有限公司| 无锡锡州机械有限公司| 杭州高福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临汾市机械有限公司| 安徽 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辛集澳森钢铁有限公司| 江西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温州 机械有限公司| 昆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河南豫工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彪汉机械有限公司| 深圳市硕方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烟台金鹏矿业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长空机械有限公司| 重庆洲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世翔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仁达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大连亨益机械有限公司| 三星重工(宁波)有限公司| 福建东亚机械有限公司| 山西汉通机械有限公司| 铭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威海铸造机械有限公司| 福建三联机械有限公司| 天门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立达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诸城市恒顺机械有限公司| 厦门群鑫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南通武藏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招聘| 诚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中核华兴达丰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联顺机械有限公司| 中机北方机械有限公司| 上海矿山机械有限公司| 南京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锡华迪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苏州鸿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佛山宝索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山东力王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苏州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欧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金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广州起重机械有限公司招聘|